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篆刻,作为一门小众的爱好,其入门的方法几乎与书法一样——依靠不断的临摹。篆界最标准的风格就是秦汉印了,在秦汉时期那个篆刻的黄金时代,作为身份的证明,王公大臣,大小官职无不人手一印,印章的管理又极为严苛,官员死后印章都要上交。在现今留存后世的印章中,一大部分就是为了殉葬而草草刻的印。又因为中国人好古的传统,到了近代,篆刻的发展也没有因为西学东渐而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几位风格独特的名家外,篆刻已然同书法一样,风格固化、评价标准固化,而且字体难以辨识,几近成了中老年闲人打发时间的玩意儿了。传说当初从河图洛书里,古人得到灵感开始了文字、八卦与篆刻,而今纷繁的造物也不比当时少,为何不可再次向外取法呢?

今日办理的无线电台呼号下来了,打算刻一方呼号印。呼号由六位字母+数字组成,这就涉及到一个新领域——字母的刻法。

BG5GER\Large BG5GER

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含有字母的篆刻作品凤毛麟角,大多是被看作“一个妙手偶得的小创意”,严肃的刻法鲜有人研究。于是转而向英语世界查询,关键词“letter curving”,果然在“影子图书馆”里搜到了一些资料,其中最为详尽的莫过于这本Tom Perkins所撰的 The Art Of Letter Carving In Stone,浏览罢,越发觉得书中有许多可以借用的方法,因而做此文来记录一些关键的内容。

书中分十一个章节,有背景、工具、石材、刻法、风格(罗马体、意大利体、字母与章法)、风格演绎、墓石、铭文布局方法等。本文重点关注有关风格三个章节,希望能对后来人篆刻英文字母的场景有所帮助吧。

Our aim should be, I think, to make letters live... that men themselves may have more life.(斯人之志,在乎文字。其字不灭,其人存焉。)

——Edward Johnston


历史

在工业革命后,手工艺,在世界各地都会迟早会被大机器所取代,刻字亦是如此,得益于的诸多能工巧匠的努力,刻字得以在二十世纪艰难地传承下去。英国的刻字业比较发达,很多手工艺人都来自英国。

Eric Gill派。祖师Gill,师从Edward Jhonson,一开始是采用凿边的方式刻字,后面全部使用铅笔勾线而后描刻,其助手、后辈多沿用其风格。作为大师级人物。盖尔对制作行为的评论很有意义,他认为创作本身并不是达尔文式的生存竞争,而是对世界的爱。在此引述: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e for man’s activity in doing or making are neither animal instincts nor caprice. We hold that love is more important and not merely prettier than instinct. Upon such a ground and from such a place of vantage we survey the works of men. We see all things as evidence of love. We make what we love – in accordance with our love so we make. A pair of scissors, no less than a cathedral or a symphony is evidence of what we hold good and therefore lovely, and owes its being to love.(…人类做事或做人的最重要动机既不是动物的本能,也不是任性。我们认为,爱比本能更重要,而不仅仅是漂亮。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审视人类的作品。我们将万物视为爱的证据。我们创造我们所爱–根据我们的爱,我们创造。一把剪刀,不亚于一座大教堂或一首交响乐,都是我们所认为的美好事物的证据,因此是可爱的,它的存在归功于爱。)

下面几位实验性大师作品


工具

同咱们篆刻一样,刻字的工具也非常简单,不过是刻刀变成了凿子,又多了一个木槌。

  1. 刻字槌。重约一斤左右,手柄材质白蜡木,头部用圆形铸铁做成。刻如花岗岩等硬质石头时槌子越重越方便,也可用回火马氏体钢。刻时用边缘敲击凿子。
  2. 凿子。分钢凿与钨凿,前者适合砂岩、石灰岩,后者适合花岗岩、大理石。还有如上图右侧的爪凿,用来给石面上增加质感。
  3. 画架。用来放置石板。

石材

英国四面环海,所取之石多来自地下的岩层,其质地较硬,难以用类似我国篆刻的方法来人力操刀手工刻制,所以采用了凿+槌的方法。主要石材按照岩石大类来分有

  1. Sedimentary(沉积岩)“沉积岩由海床的水载沉积物和钙质沉积物堆积而成。各种石灰岩,如波特兰石灰岩、德比郡霍普顿伍德地区的石灰岩以及牛津郡的蓝霍恩顿石灰岩都适合雕刻。约克石、苏格兰和坎布里亚红砂岩等砂岩类型也很适合。个别采石场也会推荐其他适合字母雕刻的石灰岩和砂岩,但在订购不熟悉的石材之前,最好先获取少量样本进行雕刻尝试,并说明是字母雕刻所需的石材,因为沉积岩的质量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2. Metamorphic (变质岩)“变质岩是地表下经过高温或高压作用的沉积岩。威尔士的蓝黑色板岩相对较软,非常耐用,可以雕刻出非常精细的字母。坎布里亚蓝黑色板岩和迷人的绿色板岩通常带有天然斑纹,也适合雕刻字母。绿色板岩比威尔士蓝黑色板岩更硬一些,初学者可能不太适合。德拉博尔板岩产自康沃尔郡,尤其是较小尺寸的板岩:除了天然巨石外,请查看是否有较大尺寸的板岩可用于字母雕刻。也有进口板岩,但其中一些在室外会漂白成浅灰颜色,因此最好注意这一点。以及来着意大利的白色大理石”
  3. Igneous(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表下或地表上凝固的熔融物质形成的。其中,花岗岩是用于字母雕刻的主要岩石,主要产自康沃尔、威尔士和苏格兰等地,但也有许多种类的花岗岩是进口的。花岗岩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和耐用的岩石。它需要专门用于非常坚硬岩石的凿子,不建议初学者使用。”

刻法

书中文字毕竟局限,在看了一些视频后,对字母雕刻法有了直观的理解。

西洋字母雕刻中,首先是用在石头上勾线,用篆刻的术语就来说是上石。他们一般使用铅笔,将所需要的字母轮廓给画出来,也有用复写纸描摹现成字体的。其字母轮廓一般是衬线(Serif)字,横向拉伸,纵向压缩。

下一步自然就是上手刻制了。原文大意如下:

“通过凿头有节奏地敲击石模,凿子在石料中舒适地向前移动,而不会卡住。这种无障碍的移动是通过找到正确的角度来实现的,首先是凿柄的整个长度与石材表面的角度,其次是凿刃与石材表面的角度。凿柄与石材表面的夹角应该较浅。如果角度太陡,凿刃可能会卡在石材上;如果角度太浅,凿子可能会在石材上打滑。凿子边缘与石材表面的角度应为 45 度左右,这与 90 度截面的 V 形切割所需的角度一致。”
“从一个行程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雕刻被称为 “经过(‘pass’)”,要雕刻一个完整的 V 形截面,必须在行程的两侧交替经过若干次。用凿子轻轻敲击凿头的规律性动作会在石头上留下一个个小台阶、其规律性将反映出攻丝的规律性。通过小幅度、有规律的连续敲击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凿子,每次敲击的距离大约为 10 毫米(3⁄8 英寸)。”
“一旦你能通过追切相当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形状,就可以尝试劈切(Chopping)技术了。这样可以更快、更有效地从 V 形切割中取出更多的石材。凿柄的整个长度与石材表面的夹角比凿刻要陡。为了形成 90 度的 V 形截面,凿子边缘与石材表面的夹角仍然约为 45 度,并斜向下进入 V 形切口的底部。然后在整个雕刻过程中重复这一动作,与凿刻法一样,在 V 形切口的两侧交替进行。”

类比篆刻刀法。其步骤相当于先进行一次沿着笔画方向的冲刀,而后用细碎的切刀,沿着冲刀的两侧往中间切,最后用冲刀把切刀的痕迹给冲平,来获得一个完美的刻痕。西洋字母雕刻是直接展示用的,因而对刻痕的要求也很高,不像篆刻只看铃印效果,哪管刻痕怎样[1]

风格

西洋字母就26个,笔画很少,风格变化也不大。设计师甚至可以精心定义每一个字母的大小比例,每一根线的粗细,这是依托汉字的篆刻所远远无法想象的。

其风格主要有罗马体与意大利体:

罗马字

罗马大写字在现在叫做Trajan,其设计师是Carol Twombly,灵感取自罗马遗迹图拉真柱,是一个非常之经典的字体。奇怪的是,这罗马帝国的柱子是公元113年立起来的,而这个时间刚好是我国的汉朝,也就是篆刻最为兴盛的时期。似乎这个时期大家都在玩石刻,或许是铁器时代的一个潮流吧。中西历史时期对照表(节选)(陈会林编制)
如前所述,罗马字的设计要求非常严苛。字母形状和比例、字干宽度与字母高度之间的关系(简称字重)、字干、粗斜线和细斜线以及曲线之间的相对宽度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1. 字重:一般而言,以字母“I”的宽长比来判定,其宽为一,其长越小,则字越重,其长越长则,字越轻。大写字宽长比一般在1:81:81:101:10,小写字母在1:51:51:61:6左右。如果刻制在对比度较低的石面上时,应适当增加字重。
  2. 字宽:字母主体部分的宽度,如字母"a"
  3. 弧度:字母最厚处的弧形部分通常比字干的中部重一些。笔直的字干中部由于略微凹陷,比顶部和底部窄一些。字母最薄部分的弧度是渐变的,通常比半个字杆宽度要薄一些。
  4. 竖画:“粗竖画的顶部和底部巧妙地向外延伸,并以水平方向绘制的细衬线作为末端。如下图所示,这些衬线形状微妙–粗画底部的水平衬线两侧略微抬离基线,中间略微抬起,呈双椭圆形。粗画顶部的衬线也遵循同样的概念,两侧向顶线略微倾斜,中间略微倾斜,形成双椭圆形。
  5. 衬线:字母横画的衬线大部分是垂直的,或者微微翘起。
    衬线的细节
    下面是各部分字体详细的介绍,第一组:

H T U X Y N Z A V\Large H\ T\ U\ X\ Y\ N\ Z\ A\ V

为了方便起见,这组字母可以称为矩形字母,因为它们可以拼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面积与相同高度的圆的面积相同。从圆的两边向内测量字母高度的十分之一,就可以得到这个矩形。如字母的高度为 4 厘米,那么矩形的宽度就是 3.2 厘米。适合填入矩形的字母是 “H”、“T”、“U”、“X”、“Y”、"N "和 “Z”。A "和 "V "的宽度比矩形稍宽,但没有包含圆形的正方形宽。为确保准确性,所有第 1 组字母最初都应按图示绘制矩形和圆形辅助线。其字干的宽度约为长度的八分之一,两侧略微有凹陷。

  • 字母 "H "的绘制方法是先画左横线,再画右横线,记住中间要比两端稍细,最后加上上下锯齿。一般的光学原理是,如果要在中间高度显示某物,就必须将其略微抬高,因此 "H "横线的底边要放在中心线上。水平笔画的宽度约为垂直笔画的一半。
  • T:字母 "T "的词干与 "I "相同,通常画在顶部横线之前,宽度与 "H "相同(忽略 "H "的衬线)。有时,"T "的横线会从顶线向下略微移动,以在视觉上弥补横线过长的缺陷,并防止其看起来比其他字母高。横线两端的衬线或多或少保持垂直,在横线下方衬线突起多于上方。
  • U:字母 "U "的宽度与 "H "相同。中点处的弧底厚度约为半个竖画宽度甚至更小,然后逐渐向两侧加宽,直至整个竖画宽度。底部弧线应始终略微穿过底线,以防止字母看起来比其他字母短。与 "H "一样,两个垂直笔画的顶部也要用衬线来修饰。
  • X:字母 "X "的底部宽度与 "H "相同,但上半部分略微压缩(非常小),从而为字母的下半部分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以防止字母看起来头重脚轻。这与提高 "H "横画高度(在中线之上)的原理相同,"X "交叉的横线也刚刚超过字母高度的一半。粗笔画通常先画,宽度与粗竖画相同。两端微微外撇,最后画上细细的横衬线。注意粗细对角线与底层矩形的起止位置。细对角线的宽度约为竖画的一半,两端微微外扩,以细衬线结束。
  • Y:字母 "Y "的顶部宽度与 "H "相同,V 部分与笔杆的交界处位于高度中间。重要的是要确保对角线笔画与两侧的笔杆连接在同一高度。从 "Y "开始,将短的垂直笔杆画到高度的中心,在底部稍稍外扩,最后在底部画上与 "I "相同的细衬线。然后绘制粗细对角线,分别为一个茎宽和半个茎宽,并在两端巧妙地外撇,最后以细的横衬线收尾。
  • N:字母 "N "的宽度与 "H "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竖线较窄,约为粗杆宽度的一半。先画左竖,再画右竖。注意它们略微凹陷,在中间高度处最细,最后是精细的横向衬线。粗对角线的宽度与粗画相同。对角线与垂直支撑的底部连接处有一个轻微的剪切点。重要的是要保持窄度,略小于细竖杆的宽度。
  • Z:字母 "Z "的底部宽度与 "H "相同,顶部略微位于矩形内。粗对角线的宽度相当于粗画,通常首先绘制,然后绘制顶部横线,宽度约为粗画的一半。横线的开口端巧妙地外撇,最后画上细小、略微倾斜、接近垂直的衬线。然后完成下横线的绘制,末端略微外扩,最后使用精细、略微倾斜的衬线,衬线可以尽量伸出矩形之外–注意底角的微妙圆角。
  • A:字母 "A "的底部比 "H "略宽,与 "H "不同的是,横线从中间向下移动,以平衡上下的空间。从左边的细对角线开始,宽度约为半个粗杆,然后是粗对角线,宽度为一个粗杆。两条对角线都向底部略微外扩,并以精细的横向衬线收尾。注意 "A "字的凿顶。最后,绘制横条,横条宽度为粗杆宽度的一半,位于中心下方。
  • V:字母 "V "的顶端宽度与 "A "的底端宽度相同,刚好伸出矩形之外。首先绘制粗对角线,宽度为粗竖线宽度。然后绘制细对角线,宽度为粗竖线的一半,两条对角线的笔画都在开口处巧妙地外撇,最后以细横线结束。注意底部交界处的窄凿尾,以及底部内侧略微偏离中心。

第二组:O "和 "Q "的外轮廓是略微扁平的圆形;“C”、"G "和 "D "的字母宽度比整个圆形小大约一个粗横宽。

O Q C G D\Large O\ Q\ C\ G\ D

  • Q与O:字母 "O "和 "Q "从绘制外轮廓开始。重要的是,这两个字母要稍微切断上下两条线,使它们看起来与字母表的其他部分高度一致。因此,字母顶部和底部的弧形部分与上下线相切是一个普遍原则。虽然这些字母的外轮廓简单地按照圆形绘制会更容易,但将侧面稍稍削平会大大加强字母的形式。画完外轮廓后,再画内轮廓:这是一个略微方正的椭圆形,这样做是为了给字母制造垂直压力。也就是说,笔画最细的部分正好在垂直上方,而最粗的部分则在字母中间高度水平相对。在弧形字母上,笔画最粗的部分与粗干顶部或底部的宽度有关且相似,而不是粗干中部的宽度,后者更窄。弧形笔画最细处的宽度略小于粗画的一半。确保所有的曲线都由粗到细巧妙地渐变。对于 "Q "尾,在字母中间垂直画一条线。在与字母外轮廓相交处,从基线向下 25 度画一条线,然后在其上方再画一条线,宽度约为粗杆的一半,在与字母主体相接处略微变细,在尾部开口处略微外扩,在底部形成一条柔和的曲线。
  • C:与 "O "和 "Q "一样,字母 "C "的外轮廓线也是先画出来的,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圆,略微穿过顶线和基线。在这种情况下,"C "的整体宽度是距圆形右边缘不到一个粗画宽,距圆形左边缘 2 毫米。内部方形椭圆的垂直轴与 "O "和 "Q "相同,最细的部分垂直排列,并向开口端微微外扩,最后形成细密的垂直衬线。要注意的是,底部的开口端在下侧变软,并在顶部稍稍停止。曲线的厚度与 "O "和 "Q "相同,顶部和底部的曲线同样被削平。
  • G:字母 "G "的宽度和形状与 "C "相同,只是多了一个竖杆。它的宽度和形状与粗竖杆的顶部相同,其高度是字母高度的一半或略低于一半。竖画的右侧与 "G "顶部曲线的末端垂直对齐。注意结尾处的低点,靠近底线,即底部曲线和竖画的交汇处。
  • D:字母 "D "的宽度与 "C "和 "G "相同,字母右侧距离圆圈右边缘 2 毫米,字母左侧距离圆圈左边缘不到一个粗杆宽度。先画出字杆,然后画出曲线的外轮廓,将曲线与圆稍稍拉平。最后绘制内曲线,与 “O”、“Q”、"C "和 "G "一样保持垂直压力,曲线宽度与这组字母中的其他字母相同。注意曲线在内侧底部与字母杆相接处的弧形连接,但在字母内侧顶部没有弧形连接。

第三组:

E F L P R B S\Large E\ F\ L\ P\ R\ B\ S

  • 字母 "E "是顶部半正方形的宽度,中臂稍短,底臂稍长。先画竖干,后画横基臂。底部笔画在紧靠竖画下方的基线上方略有移动,并在其开口端略微穿过基线,在该处将底角磨圆。衬线略微向右倾斜。中臂的下划线位于中线上,上划线高于中线半个粗杆宽度,中臂向开口端略微外扩,最后是一条细细的竖衬线。上臂的上部笔画是直的,上臂的下部笔画向上臂的开口端稍稍外扩,最后是一条向下突出的细竖衬线。所有横臂约为半个粗杆宽。
  • 字母 "F "与 "E "相似,只是下臂位置降低了半个水平臂的厚度。这略微增加了顶部空间,以平衡开放的底部空间。 字母’L’的阀杆和底臂与’E’相同。
  • 字母 "P "先画出柄,然后画出碗的外侧,碗的外侧比半圆略宽,比圆形略扁。碗底低于字母高度的中部。接着画碗的内侧,笔画保持垂直。碗的弧形笔画最宽处的厚度与笔杆顶端的厚度相同;碗的细横与 "E "的臂部厚度相同(即笔杆竖向宽度的一半或略少)。确保弧线由粗到细的微妙渐变,弧线在距离主茎不远处的一点结束。
  • 字母 "R "与 "P "一样,先画出茎,然后画出碗的外轮廓,比例与 "P "相同。碗的内轮廓与 "P "一样,也有垂直应力。碗与杆的连接处有一个横向构件,厚度约为粗杆的一半,其上部笔画位于字母高度的中线上,下部笔画位于粗杆宽度的一半或稍小的下方(即与上部横向构件的厚度相同)。对于 "R "的尾部,从碗的边缘到基线画一条垂直线,然后用一条线连接到笔杆的左上角。这就是 "R "尾的下笔。上部笔画是一个竖画宽,尾部向开口端略微外扩,下部巧妙地呈圆形,最后以细横衬线收尾。注意尾部内侧没有衬线。
  • 字母 "B "也是先绘制其横画,然后绘制顶部碗圆弧的外侧(与 "P "和 "R "的形状相同,但要小一些–适合半正方形的宽度。然后用垂直压力绘制内轮廓。B "上圆弧的厚度和渐变与 "P "和 "R "有关。注意中横的下笔在字高的中线上,上笔略高于半个竖画宽。B "下粗茎的内侧弧线与半格的宽度相吻合,外侧轮廓的绘制是为了使碗的弧形笔画的最大厚度与上碗的宽度相同。请注意 "D "的微妙弧度,在底横的上撇与茎相交处。三条横线的厚度相同,大约是半个竖画宽。
  • 字母 "S "和 "B "一样,上半部分的空间略小于下半部分。对角线是一个竖画宽,在顶部和底部逐渐变细为水平曲线,略小于半个竖画宽,并巧妙地向开口的两端延伸。两端以垂直衬线收尾(从上臂下降,从下臂上升)。上臂和下臂分别略微穿过顶线和基线,以使 "S "看起来与其他字母高度一致。S "在右侧垂直排列,而在左侧,尾部略微超出顶部。
  • 字母 "K "与第 3 组中的其他字干不同,因为它的右侧与半方格的左侧边缘重合,使得 "K "比这一组中的其他字母宽一些。先画字干,再画粗对角线(宽度为一个粗字干),其上部笔画的起笔刚好触及字干高度的一半。尾部超出半个正方形,底部呈非常巧妙的圆角,最后是一条细细的横衬线,仅向笔画右侧延伸。字母顶部的细对角线画在最后,宽度是粗杆的一半。它的右侧笔画刚好伸出半方格的右上角。细对角线的末端是一条向左延伸的细横衬线,再稍稍向右延伸。
    第四组:

M W I J\Large M\ W\ I\ J

  • 字母 "M "以正方形开头。标出基线和顶线的中点。画粗对角线(一个竖画宽),从正方形左上角内半茎宽的左边笔画开始,一直画到底线中点。然后绘制细对角线(半竖画宽),从正方形右上角内侧半茎宽处开始。注意,V 字形的内点将位于中心的右侧。从正方形的左上角内侧(粗斜线的起点)到左下角,绘制细的左支撑(半个竖画宽)–它向底部略微外扩,以细的横衬线结束。最后,绘制右侧的粗支撑,宽度与粗对角线相同(即粗杆宽度)。它在右上方刚好伸出正方形外,在右下方稍稍外扩,最后以细横衬线结束。需要注意的是,粗细笔画都有微妙的凹陷,就像竖茎一样,顶部的横衬线也没有凸出 V 字段。底部的两个计数器(字形内部的空白处,可以是 "B "中的封闭式,也可以是 "C "中的半开放式)的宽度应相等。
  • 字母 "W "的起笔是一个圆形和周围的正方形,并将其分成四等分的竖条。画出的 "V "是前三部分的宽度,粗笔画是一个粗杆的宽度,顶部以细横线结束。然后画出宽度为粗杆一半的细对角线。基点被剪掉。为了画出 "W "的第二个 “V”,在主方格的右边再加上两条竖线,这样整个图的宽度就变成了六个相等的部分。粗对角线的左侧从第三部分的一半开始,一直延伸到第四部分的末端。第二个 "V "字的细对角线(不包括衬线)的顶端大约从第六部分顶端的一半处开始。确保两条粗对角线宽度相同且平行,两条细对角线宽度相同且平行。顶部中心剪切点要比底部两个剪切点宽。
  • 字母 "I "是一个简单的字干,与该字母表中所有粗字干一样,两端微微外撇,从而产生一个轻微的凹面,在 "腰部 "形成一个微妙的收窄。顶部和底部的细横衬线呈微妙的弧形
  • 字母’J’的宽度与’I’相同,但在底部变细至半个竖画宽,刚好穿过基线,并向开口端稍稍外扩,最后呈现出与’S’底部类似的细竖衬线。在第二个 "J "的例子中,茎干逐渐变细,直至远远低于基线。

小写示例
数字示例

意大利体

从略

其他

各种衬线设计


  1. 白文大多不管,有些朱文的刻痕也是会考究一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