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泥沙中之顽石,与湖山间之光影,手触之而为觉,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石头生于自然,但并非所有都可以玩味,石头中偶有有趣味的,因而才有人们收集石头的行为。光影来自于自然,但并非所有的光影都是好看的,光影中有些瞬间是有趣味的,因而人才有拍摄的行为。瘦漏透皱丑,这是在奇石收集者中的审美标准,如若把这五点归结为形,再结合石材的其他特点,便有了——形质色纹韵,即所谓形状,质地,颜色,纹理,韵律。

咱平时出去玩,有机会就收集石头,没机会就拍照,有时两者兼有。景色、石头又不要钱,何取之而不为呢?今天早上出去玩,在公交上看书时,忽然来了灵感思考——如若把石头的审美观赋予摄影,是否就可以得到光影的形质色纹韵呢?

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来理一理!

形:即形状。学过素描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自然界、人造物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抽象成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如长方体、球体、圆锥体等,这些物体通过组合形成了千奇百怪的造物。

形状是一个基本的要素,有时候图形中一个或几个形状微妙地相互作用,就能产生耐看而有趣味的效果。人对几何形状是非常痴迷的,在城市里随便走一遭,不难发现这些形状,尤其是长方体,这家伙可是占领统治地位的。除了人造的形状外,自然界也是有许多“秩序”的,一些规则的形状能带来一种和谐的愉悦感,比如花瓣,叶子等。

《马路环岛中的现代雕塑》 《新式别墅》 《宇宙避雷针》
球形、三角形,三角构图 矩形、三角形、分散的三个圆形 三个球形+圆柱体连接
《门已锁死!》 《仿古景观塔》 《上林湖水位观测站下的桥》
长方体、直线 六棱柱、圆环 横着、竖着以及斜着的长方体
五瓣花(pen香!) 春飞蓬 缠绕的藤蔓

当然,形状并不是直线主导,一些曲线也自有其魅力,除了天然的曲线外,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视角来创造这些形状,移动位置,使背景简化,突出想要表现的轮廓,费劲但是效果很不错。尽量在现场构好图,否则后期裁切会损失画质。不过设备好的同学,可以拿10亿像素随便拍,后期像清明上河图那样裁剪即可。

登山小径 《张扬》 《搁浅到越窑》 《蝇王·兽从水上来》

小结:

  • 寻找自然或人造的几何形状
  • 找到最佳构图,虚化背景,突出主题
  • 在多个形状构图时,形状之间要有呼应
  • 减少快门次数,多观察,多思考

质,即质感,质地。奇石中,如玉的温润、玛瑙的鲜艳、太湖石的褶皱都是不同质感的体现。自然界中的质感就千奇百怪了——金的反射光泽,木的粗糙纹理,水的时而如镜,时而如皱,火的升腾,雾气的迷蒙。

看到的、摸到的、甚至通感闻到的都可归为质。触摸物体表面或在其上滑动,能使我们产生另一种鉴别作 用,它和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相辅相成。一种完全的鉴别能 力往往需要依靠两种或更多的感觉器官共同行动才能形成。例如, 一块抛光了的杂色大理石,看起来不平,但摸起来很滑;一匹驯 养的马,看起来皮毛光滑,但摸起来又粗又硬;塔夫绸的窸窣声 加上其它因素才形成它干净利落的感觉。

一切感觉相互之间都有密切联系。看到酸黄瓜那湿漉漉、滑 溜溜的外表,会刺激味蕾而使人垂涎三尺;看见切开的洋葱就想 起它那辛辣催泪的味道。用不着举起一块石头去估量它的重量, 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个憨然重物。只消看到海滩的细砂就会联 想到漂浮在手指和脚趾之间的晶粒。看到锋利多齿的石头就足以使脚底的肌内收缩,这是因为想起了赤祼的双脚曾被这种刺人的 石头边缘触痛过。看到贝壳会唤起人们对它的外形和质地的感觉。 人体的大部分感受都是通过各别的感觉在体内的传递和交融而形成的。[1]

将熟的杨梅 茅草 峭壁石

不考虑构图的话,质的题材是最多的。人工修筑的马路、人行道和天花板富有各种有趣的表面,从 最粗糙到不大粗糙,从不规则到非常规则。例如:踏成的路、石 板、卵石、有各种骨料的混凝土、陶瓷排水管、水磨石、碎石路 面、沥青路面、地板和地毯。各种各样地面的——砂、卵石、树叶、石子、 草、苔藓、泥土、干湿土壤、雪。

有些不习惯于细致观察的人会认为这些树皮不过都是一般的 粗糙表层,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而有辨别能力的人则能识别 它们那些具有美学和植物学情趣的差异。

朽木 枯木 残木

仔细观察,注视自然风化对下列物体的影响;老树桩、 落地枯枝、中空树木、树上和石头上的苔藓、地衣和真菌。风化 作用使人造物体受到损失,但实际上,它却给各种质地再添新状, 这时摄影是一大乐事。注意观察生锈的金属、剥落的油漆、变质 的木板、腐朽的建筑、坍塌的船坞、倾倒的篱笆、遗弃的小船及 撕破的广告画等。

渔网 搁浅的船近景 生锈的铁丝
水上倒塌的棚屋 上林湖沙岸上的螺 灌木丛中的生锈管道 狗毛也算的

🏅《废弃大门》

小结:自然存在的或人工制造的任何一种群体物质都是质感题材的 最佳源泉,方法只有:

  • 仔细观察
  • 仔细观察
  • 以及仔细观察

色,即色调、影调。这部分内容在本栈的

《杨梅园里的菊花》 《绿意探头》(调色版) 《野花》

除了后期的调色,在前期在画面上增加各种颜色进行搭配也能提高表现力:

《上林湖畔小型建筑群》 《路边工厂的彩色棉布堆》 《垃圾站一角》
《上林湖山色》 《水库坝》

《一个钓过鱼、当过保安的杨梅园果农》

纹,即纹理,线条。”纯粹的线条在自然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线条是人们发明出来的,以便用它来确定固定物的边缘界 限和物体表面的连接处。“

尽管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线条,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它们的宽 度非常小,以致在照片上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线条,比如电话线、 电线、电视天线、树枝以及植物的纤细部分(特别是芦苇和高大 的禾本科植物)、晒衣绳、船缆以及桥上的铁索。

《绿意探头(线条版)》 《张扬·其二》 《蕨草》 《沉木》

有些形状和它的长度相比显得十分纤细,所以也可以看作是 线条——虽然它们较粗,但毕竟还是线条。这种线条包括旗杆、 电话线杆子、路灯柱、不粗的树树木、绳子、园林浇水用的软管、 小路、各种篱笆、线状云、水面涟漪、动植物的骨架、木质建筑 物和钢铁建筑的框架,,机床切割的铁屑等。

《等待熔化中...》 《重力g》 《随拍》
《瓦房与瓦松》 《&Y*##%$#》

《湖边游人》

所谓韵律,同奇石欣赏一样,是形质色纹韵五者中最有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可以看作诗词中的意境,它可以同时包含以上所有特点,也可以不包含任何一点。

用我的理解来说,就是趣味,有趣,有意思,看了后能多看几眼,不仅仅是一些线条、构图等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一种场景,一种深意。

语无伦次了已经,直接来图吧:

《瞪》 《振翅》(裁切) 《取食》
《瞪·其二》 《殺!閃!》

《登山小径》2025.5.25 慈溪,王家㻖南路。这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小路,水泥板砌成的台阶直通到小山顶,路两旁皆是峭壁。拾阶而上,可以抵达上林湖西侧的杨梅园里。此时小满时节,杨梅正在盛果期,即将成熟(忍不住尝了个,妈的,真是嘎嘎酸),不时有果园的农人顺着小路上去果园里除草施肥。路上询问一个老农,他说这几座山种的全是杨梅,我看着满山的杨梅,不禁想象杨梅成熟时节,农人扛着杨梅下山的情形。

《果农》

《登山小径》


  1. 《摄影构图学》(1974)本·克来门茨&大卫·罗森菲尔德 ↩︎